一器多用——鬲的花式用法

admin 1098

左图为青铜大圆鼎,右图为兽面纹鬲

事实上, 鬲的字形正是源于对造型的描摹,上边一横表示圆口,中间为修长的颈脖,下边为腹部与三只中空的足,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

而后发展,将颈部改为圆圈,并在腹部添加交叉纹理,现代字则对纹理进行了简化。

古之炊器

作为中国古代特有的炊器, 鬲于新石器时期就已出现,当时普遍为 陶鬲,在先民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商 灰陶鬲 郑州商城白家庄出土

周 绳纹陶鬲 上海博物馆藏

当时的人们已开始 养成了烹煮食物的饮食习惯,主要使用釜、灶这种炊器,也有用三足鼎、三足罐这类炊具的。

后继出世的 陶鬲兼具了釜和灶的功能,一方面能够随意搬动,另一方面,三足的设立又能保良好的稳定性,且增大了受热面积,此外袋足中空还扩大了容量。

与同时期炊器相比, 陶鬲的实用性更高,故而逐渐取代了之前的主流釜灶而盛行起来。

商 灰黑陶乳钉纹鬲 郑州商代遗址出土

鬲主要是用以煮饭的,所煮食物主要为 粟与黍,又因其容水量大,加热快,故而也作 烧水用。此外, 鬲还推进了烹饪方法的发展。

起初是在鬲的腹部加放箅子,然后在鬲的上部加上盖子来蒸食物。而后, 古人将鬲和甑合并,得到了甗。下面煮炖食物,上部可以同时将食物蒸熟,自此 蒸这种烹饪方式便开始推广与盛行。

妇好分体铜甗 河南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

高领袋足鬲

不同时期的陶鬲造型特点虽一致,然形制却有所不同。早期的陶鬲大多袋足肥胖,袋足成为鬲身的主体部分,三足外扩。商代早期,大口,袋状腹,锥形足较短。

商代晚期开始,袋腹变窄。西周中期以后,形体变为横宽式,裆部分界宽绰。春秋战国时期袋足完全退化。

其体量亦有所改变,从早期的巨型鬲逐渐转变为中小型鬲。

绳纹陶鬲 晋国博物馆藏

古之礼器

鬲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器具, 理所当然地成为墓葬时的主要随葬品,实际上,目前发掘的陶鬲与青铜鬲大多都来源于墓葬。

由于鬲的大小、品质、花纹等各不相同,因而使用不同的鬲能够彰显出墓主的财富水平与社会地位,鬲逐渐成为丧葬礼仪中的重要一部分。

西周 青铜鬲

西周晚期 噩姜鬲 上海博物馆藏

此外,伴随着青铜器的发展, 青铜鬲逐渐兴起,最早可见于商代早期,与鼎等其他青铜器具 同为商周时代宗庙中的礼器,主要见于祭祀和宴会等礼仪场合,成为了古时礼乐文化的重要载体。

比如 西周伯矩鬲,上设七个牛角,当时的牛为最高祭祀规格的祭品,从而充分表达了礼器在等级层面的肃穆内涵。

西周伯矩鬲 北京市首都博物馆藏

西周中期以后到春秋时期,可见规范化的器物组合, 鬲多以偶数组合与列鼎同墓随葬,起着陪鼎的作用,如2、4、6、8个鬲分别配以3、5、7、9个鼎。

正所谓 “名位不同,礼亦异数”,鬲的这一数量配置无疑 强化了等级制度,是礼制化的结果。

西周 师趛鬲 故宫博物院藏

在西周时期, 鬲的用法亦带有礼制色彩,据《令簋》中记载 ,“臣十家,鬲百人”, 鬲一字表示对俘虏或奴隶的称呼。

君子之弄鬲 故宫博物院藏

古之陈设器

青铜鬲至商朝时期,造型独特,规格较大,铸造精细, 纹饰华丽,已具备一定的陈设功能。

纹饰大多以 兽面纹为主体,以粗犷的勾曲回旋的线条构成。除了圆大的兽目外,其余部位并不具体表现,而是采用变形手法。

春秋 虢季子组鬲 故宫博物院藏

而 鬲真正成为陈设器,得从宋代算起,这一时期金石学兴起,仿古之风渐起,出现了模仿 青铜鬲的香炉,而经发展,成为了宋、元、明三朝流行炉式之一。

宋 龙泉窑青釉鬲式三足炉 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龙泉窑大量烧制鬲式炉,器呈敞口,束颈,圆腹,三足微为外撇,腹至足部有凸起线纹,釉色有粉青、豆青等。元代炉式为直壁盘式口,颈部比宋器高。明代鬲式炉器体较扁,足较矮小,口沿上安有双耳,三足为垂乳状。

明 宣德款铜鬲式炉 故宫博物院藏

龙泉窑青瓷鬲式炉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各代鬲式炉虽然形状相似,但炉的各个部位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时代风格较为明显。

明 冬青釉双耳鬲式炉 故宫博物院藏

此外,有学者以为香炉的发展是与鬲的演变有着莫大的联系,香炉是受陶鬲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

阿文鬲式炉

从新石器时代的陶鬲等器皿以及后来商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相继出现的青铜鬲来看,它们是一脉相承的器物。

陶制的鬲就是后来商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鬲的前身。换而言之,这些青铜鬲也就是后来香炉的前身,这一发展规律是很自然的。

不可否认的是,明清现存的香炉器中或多或少可见鬲的影子,其影响确实存在。

铜鬲式炉 研习社藏

从蒸煮功用转变为礼仪之用,再到陈设功能,功能的变迁折射出饮食方式、等级思想等社会风尚,是多用之器,更是蕴纳多种文化的载体,经久不衰,大抵因此。

- END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