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它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蛋壳?

admin 1291

每次出国文化交流,它都能吸引住世界各地人们的眼光,大家见了它先是满腹狐疑,然后观察询问,最终拍手称绝!作为北京传统民间工艺的代言人,它成了中国文化名副其实的最佳宣传者。

意想不到的是,承担这项伟大使命的,竟是一枚枚小小的蛋壳。

平时我们吃鸡蛋,一定顺手扔掉蛋壳,谁也没想过像民间工艺大师赵伟老师这样,精雕细琢后,把蛋壳做成了惊艳的艺术品。

《红蛋壳雕刻》

可不要小看了这小小的蛋壳,这方寸之间可能构造出大天地!今天,我们就来揭秘一下咱们京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彩蛋“一蛋双画、一蛋双雕、一蛋双绣”这“三绝”。

从字面上看,这“三绝”的共同点在于蛋壳都是“成双成对”的。为什么要将本就薄脆的蛋壳一分为二呢?

说起来,这个想法还是当初赵伟老师从小兴安岭农户那里受到的启发。

上个世纪70年代的时候,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赵伟老师抱着自己从5岁起就画的几百张图画,含泪踏上了北去的列车。

“那时候每天干完活累得不行,但我还是忘不了画画,每天晚上,我都在煤油灯下画彩蛋,有老乡知道了就拿鸡蛋来。有次,一个老乡说要一对儿,我想怎么能找到一模一样的蛋呢?后来想到了一切为二,两个不就完全一样了。”

《竹报平安》

赵伟老师解释说:“中国自古讲究好事成双,将一个整蛋均匀切割成两半,一半为天,自强不息,一半为地,厚德载物。”

可说起来简单,构思、画图也不算难,难就难在,如何将空蛋壳毫不受损地切成均匀的两半?刚开始,赵伟老师也掌握不好力度,碎了很多,可孰能生巧,最终,小小的蛋壳都完全“臣服”她的手下了。

《十二生肖》

《国家领导人》

赵伟老师绘制彩蛋的题材非常丰富,有金陵十二钗、老北京民俗、二十四孝故事、敦煌壁画、人物肖像等等。那些蛋壳上的亭台楼阁、山石树木、英男秀女各个栩栩如生。

「赵伟老师部分彩蛋作品」

2009年,彩蛋“金陵十二钗”被荷兰鹿特丹市政府收藏,另外三件蛋壳作品也分别被驻卢森堡大使、驻比利时大使、欧盟议会议长收藏。

「曼谷市长虔诚地收藏赵伟老师的作品」

「驻欧盟总部大使宋哲及使馆人员与赵伟老师交谈」

最令赵伟老师满意和自豪的,要数《水浒传》里的108将。这108枚蛋壳填满了大盒子,每个人物都形象逼真,色泽分明。如此细致入微,出神入化的作品,真不是一两天的功夫能完成的。为了这组作品,赵伟老师专门找到了郊区的种鸭场,多次挑选了很多大小形状基本相似的蛋壳,前前后后花费了足足一年半的时间。

《水浒传》108将

绘制了很多系列作品后,赵伟老师不甘于此。她竟想要在这厚度不到一毫米的蛋壳上穿针引线。2008年,赵伟老师的妹妹把长发剪了给她做试验,终于在奥运期间绣出了“喜迎奥运爱我中华”八个大字。

「头发丝绣的《喜迎奥运》的一部分」

可想而知,在如此薄脆的蛋壳上来回穿透几百针要表现精美图案还要使蛋壳不裂,每一步都必须潜下心来,一针一针的把握好,是多么的不易。

除此之外,她还尝试用彩线绣制,都精美可观。

《蛋壳刺绣》

其实,彩蛋绘制历史悠久,它的起源与民间习俗分不开。在古代人心中,蛋是崇拜的象征,是吉祥的象征,具有神奇的力量。多年来,赵伟老师将彩蛋融绘画、书法、刺绣、手工艺等多种文化艺术融合为一体,成为独特的手工艺术品。

《阿福和阿喜》

「 赵伟老师最喜欢的人物 鲁智深」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的匠心精神蕴藏在每一件作品里,用最奇妙的方式传播着我国古典文学、书法、传统手工艺术的博大精深。